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快讯
群策群力 | 以榜样为镜 华龙一号反应堆冷却剂泵组研制及工程化应用课题组:自主创新“智”造核主泵
发布日期: 2025-11-05 00:00:00
“华龙一号”核主泵是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百万核电机组,实现了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其成功背后是一支默默耕耘的科研团队——华龙一号反应堆冷却剂泵组研制及工程化应用课题组。这支团队以精湛的技术与不懈地努力,为这一重大装备的诞生提供了关键支撑,成为了中国核电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中坚力量。
课题组由十余位技术人员组成,团队中包括多位高级工程师,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同时还吸纳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学术氛围浓厚,团队成员间相处气氛融洽。
作为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拥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蔡龙同志,他常把“党员的责任就是冲锋在前”这句话挂在嘴边,工作上以身作则,几乎全年无休,每个周末都能看到他在办公室忙碌的身影。大家都感慨:“蔡总就像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有他在,我们总觉得有底气”。
在项目的关键阶段,核心计算遇到瓶颈,他带着团队连续三天熬夜奋战,反复推演数据。后来大家才得知,那时他的孩子正在生病,但是他却从未放下手中的工作,只是默默压下心中的愧疚,与团队成员一起紧盯项目进度,逐条核对参数。项目难关被突破,他也熬红了眼睛。
最后科研项目获奖时,他捧着奖杯坚定地说:“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水力研发: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追求核主泵国产化的进程中,水力模型的研发宛如一座难以攻克的高山,阻挡在前方。只有跨越这座高山,才能摆脱西方技术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主。在最初的探索阶段,课题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并验证自己的水力模型?在这个关键时刻,团队负责人刘祥松通过与多家顶尖高校的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无数次的讨论,不分昼夜,只要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解决。有人曾问刘祥松,如此投入是否值得?他总是微笑着回答:“水力模型是我们国产化道路上必须清除的障碍,我们必须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一定能够突破这一难关。”在经历了无数次计算、核对与验证后,他们终于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成功研发出水力性能卓越的“华龙一号”核主泵水力模型,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的计算分析方法。这一成就不仅为核主泵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标志着我们在自主创新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机械密封攻关: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核主泵的核心技术领域,三级动压密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冷却剂泄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机械密封件,曾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实现主泵国产化,早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团队成员技术骨干江福和徐坚联合国内顶尖企业,展开了一场全链条自主创新攻坚。材料不合适就重新选择材料,工艺不达标就改进工艺,为了解决每一个细微问题,他们夜以继日地忙碌,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其中。徐坚更是多次熬夜至凌晨,就在公司里摆几张凳子当作临时床铺,坚守在科研一线,甚至几度着凉生病,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凭借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坚持到底。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团队依据国际标准对试验产品进行了全面性能检测,结果证明产品在恶劣条件下依然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卓越的耐久性。
机械密封件的成功研制,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保障我国核设施本质安全以及实现核电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在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推力轴承研制:拨云见日终有时
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研发推力轴承是关键路径!这不仅是国产化进程中的难点,也是必须攻克的重点。双向推力轴承的研发成功,是继C3、C4项目主泵轴承产品自主研发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研发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积极与知名企业和高校进行多次深入交流,力求以国产化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打破技术瓶颈,摆脱技术限制。青年骨干齐东博、张岩和姜天彪在推力轴承的研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加快研发进度,齐东博在结婚前夕仍在为探索性试验做准备。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结果完全满足电站现场运行的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具备长期可靠、稳定运行的能力。
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推力轴承的成功研发不仅标志着核主泵技术在国产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还填补了国家在三代核主泵推力轴承自主化领域的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节约了大量外汇。同时,这也为国家核电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以及向第三方出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课题组屡获殊荣。“华龙一号”研制及其工程化应用荣获2024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及2024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技术一等奖。关键制造工艺技术荣获202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成果奖,2024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创新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一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应用推广与产业带动方面,课题组的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 K2K3机组、田湾核电站6号机组等共计48套,累计经济效益超55亿元。依托该产品,国内成功培育并带动了一批稳定的配套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与此同时,课题组也承担了巴基斯坦K2K3项目、昌江3&4机组、漳州3&4机组、太平岭3&4机组、防城港5&6机组、金七门1&2机组、巴基斯坦C5机组主泵自主设计和生产,成套供货,国内市场份额领先,为推动我国核电装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核心部件如机械密封、水力部件、推力轴承等,包括配套阀门、仪表等均已实现整台机组产品的国内供货。同时配备了齐全的试验设备,确保能够实现全流程验证。针对主泵上的近二十余项关键工艺进行了固化,设备经过多轮严格验证,人员经过多轮制造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制造工艺稳定且可靠。
从“无”到“有”,从技术依赖到完全国产,无数首个核心技术应用的背后是课题组的辛勤付出。不管是团队中的老大哥,还是新来的年轻人,没有人叫苦喊累。当夜幕降临,他们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大家心中始终怀揣一个坚定的目标,为世界核电事业的安全发展贡献出强大的中国力量!